
五間厝製糖工場的第二工場在大正元年(1912)完工後,日榨蔗量高達1600公噸。大正13年(1924)擴充第一工場,更使總榨蔗量能迅速提升,成日治時期臺灣產能最高製糖場。戰後五間厝製糖工場更名虎尾糖廠,據虎尾耆老指出,優先修復第二工場,民國34年底得以迅速恢復製糖。
煮糖與結晶是製糖關鍵技術,讓糖粒的色澤、晶粒均勻。因此煮糖過程影響生成甚大,其成敗與控制真空度、溫度、飽和性多所關聯。目前虎尾糖廠採用真空煮糖方式,利用低溫蒸發,以免糖膏過度受熱著色之外,透過減壓真空使沸點降低,降低燃料成本。
此張照片背面,寫有「虎尾二工場結晶罐」字樣。照片中可見第二工場內部廠房的桁架,以及一字排開的巨大高聳的結晶罐,含糖溶液透過不斷蒸發其水份,使其達於飽和濃度,便會形成晶粒,便是所謂「結晶」。民國50年政府以「甘蔗種植面積下降」為理由,遂於隔年關閉「第二工場」,不久予以拆除。
詮釋資料
摘要
<p>五間厝製糖工場的第二工場在大正元年(1912)完工後,日榨蔗量高達1600公噸。大正13年(1924)擴充第一工場,更使總榨蔗量能迅速提升,成日治時期臺灣產能最高製糖場。戰後五間厝製糖工場更名虎尾糖廠,據虎尾耆老指出,優先修復第二工場,民國34年底得以迅速恢復製糖。</p><p>煮糖與結晶是製糖關鍵技術,讓糖粒的色澤、晶粒均勻。因此煮糖過程影響生成甚大,其成敗與控制真空度、溫度、飽和性多所關聯。目前虎尾糖廠採用真空煮糖方式,利用低溫蒸發,以免糖膏過度受熱著色之外,透過減壓真空使沸點降低,降低燃料成本。</p><p>此張照片背面,寫有「虎尾二工場結晶罐」字樣。照片中可見第二工場內部廠房的桁架,以及一字排開的巨大高聳的結晶罐,含糖溶液透過不斷蒸發其水份,使其達於飽和濃度,便會形成晶粒,便是所謂「結晶」。民國50年政府以「甘蔗種植面積下降」為理由,遂於隔年關閉「第二工場」,不久予以拆除。</p>
媒體類型
授權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