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大湖底國民學校門柱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大湖底國民學校門柱

古坑鄉華山村舊稱「大湖底莊」,直到國民政府來臺後,將其更名為華山村,取其「華麗山村」的意涵。大湖底聚落的歷史相當久遠,原是奇冷岸社原住民的生活場域。約略在乾隆初葉已有漢人入此拓墾。日治初期因為雲林縣爆發以柯鐵虎為首盤據大坪頂ㄧ帶,引發「鐵國山事件」。因此日人在亂平之後於此地設立「崁頭厝公學校大湖底分教場」。所謂「分教場」為「分校」之義。

大正8年(1919)1月臺灣總督府頒布〈臺灣教育令〉,採「日臺分治」,臺籍就讀「公學校」,日籍就讀「小學校」。後因太平洋戰爭擴大,為有效推動「皇民化運動」,遂在昭和16年(1941)頒布〈勅令第148號「國民學校令」〉改稱「國民學校」。

由於該聚落人口逐漸增加,遂獨立設置「大湖底國民學校」。國府來臺後將「大湖底國民學校」更名為「華山國小」。在華山國小操場後方原有大湖底神社,現為童軍露營區。不過在許多神社殘存的遺留構件中留存一支上頭刻著「大湖底國民學校」的石柱,見證華山國小的演變史。

摘要
<p>古坑鄉華山村舊稱「大湖底莊」,直到國民政府來臺後,將其更名為華山村,取其「華麗山村」的意涵。大湖底聚落的歷史相當久遠,原是奇冷岸社原住民的生活場域。約略在乾隆初葉已有漢人入此拓墾。日治初期因為雲林縣爆發以柯鐵虎為首盤據大坪頂ㄧ帶,引發「鐵國山事件」。因此日人在亂平之後於此地設立「崁頭厝公學校大湖底分教場」。所謂「分教場」為「分校」之義。</p><p>大正8年(1919)1月臺灣總督府頒布〈臺灣教育令〉,採「日臺分治」,臺籍就讀「公學校」,日籍就讀「小學校」。後因太平洋戰爭擴大,為有效推動「皇民化運動」,遂在昭和16年(1941)頒布〈勅令第148號「國民學校令」〉改稱「國民學校」。</p><p>由於該聚落人口逐漸增加,遂獨立設置「大湖底國民學校」。國府來臺後將「大湖底國民學校」更名為「華山國小」。在華山國小操場後方原有大湖底神社,現為童軍露營區。不過在許多神社殘存的遺留構件中留存一支上頭刻著「大湖底國民學校」的石柱,見證華山國小的演變史。</p>
媒體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