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人物團體

鍾逸人口述陳篡地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在 228 事件發生後,各地陸續發生對抗國民政府的武力衝突,尤以中部地區為烈。當時臺中二七部隊領導者鍾逸人曾派員和給予槍枝支援陳篡地的民兵,兩人也因這件事結下不解之緣, 在整個事件過後,有過密切的往來。 根據鍾逸人的說法,陳篡地在越南曾與胡志明相交,並在胡志明處學習游擊戰的方法。陳篡地回到台灣後爆發 228 事件,他遂召集鄉勇對抗,並佔領虎尾機場,後來在軍備不足的情況下棄守,轉戰於古坑山區。

雲林故事人協會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有一本書很好看,書名是 Kabalmysteriet,作者 JOSTEIN GAARDER,中文翻成紙牌的秘密。 這是一本由父子倆在一段尋找妻子和母親的過程中所鋪陳的故事,父子倆在旅途中討論哲學 問題,從故事中另一個不可思議的故事來看書中每個角色的際遇與追求的目標。 作者喬斯坦.賈德很會講故事,就像在 2005 年成立的雲林故事人協會一樣。

雲林縣毛巾產業科技發展協會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台灣在 2002 年 1 月 1 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簡稱 WTO)以後,中 國毛巾大量低價傾銷臺灣市場,使虎尾毛巾業者受到嚴重打擊,面臨崩潰關廠的危機。當時 中國毛巾成本不到台灣的三分之一,挾著超低價優勢攻占台灣八成市場,台灣毛巾業年產值 由 25 億元萎縮至 10 億元以下,200 多家工廠倒了八成多。

北港汾津吟社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北港傳統詩社計有汾津吟社、鄉勵吟社、彬彬吟社、汾溪吟 社以及民聲吟社。汾津吟社是在日本統治臺灣的第二階段同 化政策時期成立。當時臺灣總督府首任文官總督田健治郎以 同化政策為統治的基本方針,內容強調臺灣是日本的一部分, 並喊出「日臺融合,一視同仁」的口號。

北港集英社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集英社,為北港地區的子弟,所發起的音樂性社團。創立的時間點有兩種說法,根據「北港 朝天宮志」所記載,集英社的樂種屬於是「廣東國樂」,係在清時期即已成立的社團;另一 說則是,集英社係在 1930 年由南管歷史更為悠久的集斌社所分,而後因南管逐漸沒落,後繼 無人。現今北港地區只剩集斌社及武城閣兩大社團,並於 1981 年正式合併。

陳林氏寶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陳林氏寶,清同治13年(1874)4月16日出生於斗六,12歲從文秀才林慎恩研究漢學,20歲時嫁給其夫婿陳成。在清朝重男輕女之年代,能夠從秀才就學,便已是一件非常不得了的事情。 24歲時,其夫陳成病故,陳林氏寶於是回到娘家,並投入農業,經略獨立營生。明治31年(1898),陳林氏寶將經營農業所獲收益,用來投資木材及膠灰﹝燃料﹞,又購買家屋及大批田地。

陳元亨

條目撰寫者 鍾芷羚

陳元亨生於光緒2年(1876),卒於昭和15年(1940),在甲午戰後,台灣割讓給日本時,陳元亨已是青年之身,作為一個知識份子,卻必須忍受自此將長期生活在異族日本的殖民高壓統治下,無法將自己所學傳授給人民,使他將滿腔怒火與無助心情,還有對傳統文化的關切等情緒,寫在紙上成為創作,成為流傳後世的儒學詩。 陳元亨舊居彰化永靖,先與興賢吟社相近,後又遷居莿桐加入菼社。

李萬居

條目撰寫者 鍾芷羚

李萬居,雲林縣口湖鄉梧北村人,字孟南,別號魯莽書生,生於1901年,卒於1966年。李萬居幼時因父親病逝,因而在家中幫忙生計。14歲時,受堂兄李西端的勸說,到堂兄開設之私塾苦讀,也在書齋教授漢文。之後則到台中烏日糖廠工作,積極參加台灣文化協會的活動,這時的他政治思想逐漸成熟。不過此時李萬居的母親因無法承受苛稅懸樑自盡,堂弟腦膜炎病逝,在這些打擊之下,他決定前往中國上海求學。

蔡培火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蔡培火(1889~1983年),號峰山,雲林北港人。其在日治時代即展露鋒芒,致力於台灣議會設置請願、台灣文化協會、台灣民眾黨、台灣地方自治聯盟等政治運動,協助發展台灣人的刊物報紙「台灣青年」、「台灣民報」、「台灣新民報」的編輯和規劃,並且提倡白話字普及教育,提升台灣人知識水準。他善於運用外交手腕及能言善道的口才,結交日本政界和教育文化界人士,促進台日之間的合作,並著書立說表達台灣人的心聲。

蘇呈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蘇呈,生於清光緒12年(1886),卒於民國56年(1886-1967),口湖人,在口湖鄉志中有記載他的事蹟,包括他在日治時期曾任保正,光復後任村長,以及北港糖廠口湖原料區委員。他的後代多有從事公職者,對於地方事務亦相當熱誠,也受到村民愛戴。 蘇呈與金湖曾蚕有姻親關係。據地方文史工作者的說法,蘇呈功夫很好,能飛簷走壁,村莊內若有人被日本人欺負,蘇呈會為其討回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