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北港

朝鮮樓

條目撰寫者 匿名使用者

朝鮮樓,位於北港鎮新民路上。其紅磚樓外型獨特,兩層樓建築共有六間店面,在以前是少見的大型建物,前身為日治時代的酒家。日治時代,北港地區是五穀雜糧集散地,熱鬧非凡,入夜後一片燈紅酒綠,日本人因此從韓國引進藝旦開設酒家,由於藝旦來自韓國,因此當地人稱為朝鮮樓。

國賓戲院

條目撰寫者 匿名使用者

國賓戲院,是極盛時期的北港,四大戲院的其中之一,位於文昌路與民族路交叉路口,東北轉角處。此處原為竹寮,後改建為戲院。不過其一生命運多舛,甚至在尚未興建完成就已被轉手賣出。

厚生院、護生院

條目撰寫者 匿名使用者

日治時期明治及大正初年間,台灣流行鼠疫,傳染率高,北港有多人死於此次疫病。日人鑑於此,在大正 13 年把此地改建為厚生院,作為傳染病隔離病人集中處理治病之院所,故又名避病院。同時,在隔離所外,積極推動居家及社區環衛生工作及傳染病防治。據耆老郭椿茂先生說,凡得鼠疫過世著,馬上火化或深埋,避免病菌再傳染。

老鼠仔糖、進香飴

條目撰寫者 匿名使用者

清末北港,有位流動的擔販,沿街叫賣自己做的糖菓類及北港炒花生仁。某年初春,連日陰雨綿綿,炒的花生仁本來要能香脆才有生意可做,經此連日陰雨,花生易潤、失香脆、實難賣出,丟掉又可惜。這位擔販靈感一來,把平日做零食的手藝應用,將糯米粉、麵粉、糖、麥芽糖等混合下去熬煮,再加進已潤去薄膜的花生仁攪拌,起鍋撒上麵粉,在木板上搓成約直徑一公分左右的條狀,用手掐斷成約一寸左右。

字紙爐腳

條目撰寫者 匿名使用者

清代北港地區,貿易興盛,郊商士紳多,位於市鎮繁華處多會建有一座惜字亭。早期讀書人不敢把有文字的紙張隨意丟棄或拿去擦污物,必須集中在一起然後拿去焚化,以免踐踏文字、對倉頡先師不敬而致不會讀書識字。清代無論大城、小鄉多設有敬字亭,在北港地區,總有一兩位發願人,擔著紙簍,紙簍旁貼”敬惜字紙”紅紙條,到大街小巷收字紙。敬字火化的字灰,美其名為聖蹟。經過一段時間後。

北埔路頭

條目撰寫者 匿名使用者

北埔路頭,即現今大同路中段,由大同路與文化路交會點起,至與華勝路交叉點止。此地段因在清代時期,元長以北至麥寮這一大區塊皆稱為北埔,因此在進入至北港市街之前的路口,而得此稱號。過往由北往來的商旅,皆由此進入北港街。

牛車路

條目撰寫者 匿名使用者

牛車路,位於現今的益安路一帶。過往牛車使用頻率頻繁,在交通運輸尚未發達之前,牛車便是主要的交通工具。特別是在人潮熙來嚮往、觀光客絡繹不絕的北港,牛車的功用更屬多元。現今的北港藝閣,大多以汽車改裝之,但在過往,除了人力、板車裝閣之外,牛車也是主要的載具之一。除此之外,北港地區亦留有一句俗諺語:「坐牛車要娶某,娶來北港拜媽祖」代表用於終身大事的婚慶上,牛車也是要角。

虎尾德興宮海表揚靈匾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虎尾鎮上最重要的信仰中心便是主祀俗稱「大崙腳王爺」,也就是德興宮池府千歲。最初此座廟宇並非在現址,而是在虎尾鎮德興路上,亦即「天后宮—玉二聖母廟」的西南側。根據相良吉哉所編纂的「臺南州祠廟名鑑」〈祠廟篇.虎尾郡〉指出,大正3年(1914)德興宮曾有重修紀錄,到了昭和年間遷移到當今所在的中正路上。民國100年再度重修時,卻破壞廟中日治時期的剪黏與木雕,以及多方具有歷史價值的匾額等文化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