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產業經濟

抄紙與壓紙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在古坑的造紙業可說得天獨厚,有水源和竹子,因此早期古坑樟湖到桂林一帶的造紙業相當興盛,而造紙的地方叫做「造紙寮」,以造紙寮為中心,浸泡竹子、碾壓成竹子纖維以及熬煮纖維都在附近進行,最後再將這些熬煮過的纖細竹絲倒入篩紙池中,用耙子攪拌成糊漿狀,使之均勻沈澱,這就是「打漿」,之後則是進入到「抄紙」的工序。

古坑樟湖造紙寮

條目撰寫者 趙翔宇

樟湖的造紙寮約莫於1931年發跡,當時先民的經濟來源大多為麻竹筍,為開拓經濟來源,開始利用周邊的竹子製作金紙,經地方耆老謝益源指出,約在1951年達到全盛時期,樟湖最多有10家造紙寮,分散在樟湖的五個礐、過寮等地,甚至包括桂林等地也有造紙寮。

虎尾糖廠第二工場壓榨室老照片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虎尾糖廠第二工場在大正元年(1912)提出申請,設立完工之後,每日榨蔗量高達1600公噸。大正13年(1924),原有之第一工場擴充製糖設備,使得當時虎尾製糖所「五間厝製糖工場」總榨蔗能力成為日治時期臺灣產能最高的製糖場。大正14年(1925)增設「酒精工廠」,將榨蔗製糖分蜜過程所產生的糖蜜發酵,生產製造酒精,其規模更是東洋最大。昭和12年(1937),虎尾製糖所增設製造「無水酒精」設備。

林業試驗所中埔研究中心四湖工作站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四湖海岸林工作站,位於雲林縣四湖鄉林厝村,北臨虎尾溪出海口。由於此地是臺灣本島西部濱海的中心,屢遭冬季東北季風及夏季颱風嚴重侵襲,加上強風、鹽霧和飛砂的影響,海岸防風林的建造非常困難。民國82年,為加強環境保護林之研究與推廣,設置四湖工作站專責海岸防風林之研究,並積極推動成為海岸林經營示範基地。

台灣鯛與口湖生產合作社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台灣鯛,前身稱呼為吳郭魚,是一種起源於吳振輝、郭啟彰等人,於民國35年從新加坡引進莫三比克品種養殖。原先經濟價值不高,經台灣水產技術不斷改良後,成為全台養殖量最大的魚種,產值超過10倍。因其為慈鯛科,在2002年由台灣鯛協會與農委會漁業署命名為台灣鯛。

西螺大同醬油工廠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究竟會是怎麼樣的盛況,而讓鎮公所在重劃市區道路時,會以商家的名號作為路名?根據新修西螺鎮志指出,在民國42年西螺大橋通車後,大橋成為全國最受注目的景點,也帶動醬油產業的蓬勃。當時大同醬油每天有來自各地的醬油販子,絡繹不絕,使得大同醬油成為西螺地標,因此重劃市區道路時,就將大同醬油工廠前的道路命名為大同路。 這個小故事離現在並不太久遠,只有6、70年的時間,文獻亦可考,真實性很高。

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辦公總部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虎尾總廠,舊稱虎尾製糖所,位於臺南州虎尾郡虎尾莊,即是現在的雲林縣虎尾鎮,全國三大糖廠之一。明治39年(1906)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設立虎尾製糖所,第一工場於明治42年(1909)正式開工,每日壓榨甘蔗量為1,700公噸;第二工場興建於大正元年(1912),每日壓榨甘蔗量為1,600公噸。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在大正13年(1924)擴充第一工場產能,此時壓榨能力提升至4900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