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空間、地域與遷徙

大崙腳市街與戊戌水災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虎尾在日本人踏上這塊土地之前,叫大崙腳庄,清朝方志記載大崙腳庄在大坵田堡,但對戶口丁數卻不像其他庄頭街市有著明顯的記錄。目前找到較為直接的描述,在〔雲林采訪冊〕,此書是光緒20年(1894年)倪贊元所著,大坵田堡兵事篇寫道,咸豐3年(1853年)因大崙腳庄民曾雞角應賴逆之亂陳適均保護塗庫街免受戰亂。

北港鎮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北港之於台灣歷史發展可略分為四個面向:首先北港是全台最早的港口都市之一。北港位於北港溪畔,屬於港口型都市,是台灣較早開發之地區。早期發展對外出口貿易,但因河道日益淤淺,遠離海域,日治時期海關撤站,失去河港與通商口岸的貿易功能。但因地面平坦、土地肥沃、雨水適量,仍為農產品生產與集散中心,花生、甘蔗、製油廠等享譽全國,至今仍為國內重要之農業發展要地。此外北港是台灣現代化模範中心。

虎尾新吉庄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新吉庄的命名很有趣,不是清朝以前形成的聚落,那麼新吉庄之名應該是後壁竂遷村後才取的。根據耆老的說法,新吉庄之名大致有兩種來源,一種說法是,新吉庄為新建社區,「建」與「吉」的台語音似,故新吉庄原應是指新建蓋的庄頭。台灣光復後,取其音討好彩頭,才更名為新吉庄。

古坑鄉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古坑鄉在東寧王國時期為原住民奇冷岸社和斗六門社游獵、火耕的社域所在地。到了康熙二十三年(1684)台灣納入清帝國版圖,初始原屬諸羅縣轄屬,乾隆五十三年(1788)更名為嘉義縣轄屬,直到清光緒十三年(1887)析分設置雲林縣,當今古坑鄉境,基本上就各聚落而言分屬斗六堡、他里霧堡和打貓東堡管轄。

西螺鎮地名由來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西螺鎮,座落於濁水溪南岸,西螺之地名由來,有五種說法,首先認為是由平埔族之發音音 譯而來。本區早期為平埔族之巴布薩族棲居之地,荷蘭人統治臺灣時期,將此地依據平埔族 之土音直接翻譯為 Sorean,在文獻紀錄中有寫為 Soared、Soeran、SaiLei、Sairei 或賽麗等不 同方式,漢人入墾後,則直譯為西螺。其次認為是「東螺社」名稱的對稱。

斗六石榴地名小考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台鐵西部縱貫線有座以植物命名的火車站,而這個火車站的所在地聚落名為「石榴」。關於地名的由來,口耳相傳說是因為日治時期為了運輸砂石所興設驛站在此,而其所運輸的物品為「石碴」,外觀看來像似「射榴」,故後來的人便稱之為「石榴」。據附近的人們說,在當時因為需要大量搬運此地的石頭來作為鋪設鐵路或建造等用途,所以有很多工人和總督府鐵道部的工作人員在火車站附近出入。那時,石榴站周圍聽說是相當的熱鬧。

中沙大橋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中沙大橋曾為台灣最長的橋樑,跨越濁水溪,全長2345公尺,連結彰化、雲林兩地,而濁水溪一直是南北交通連結最大的天然障礙,因此該橋也是中山高速公路興建施工最為艱難的一段。中沙大橋段在1976年4月開工,並與高速公路同時完工(1978年10月31日),而高速公路啟用典禮亦在此辦理舉行。 中沙大橋原訂名為濁水溪橋,改名有其原因。

永光派出所宿舍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永光派出所成立於昭和1年(1926),一開始稱為雲林辦務所崁頭厝警察官吏派出所,派出所後方的宿舍則是建於昭和8年(1933),為巡查部長宿舍。日治時期派出所設有壯丁團,協助治安、防火,功能類似現在的義警或義消。目前派出所仍有警員辦公,對古坑居民來說,永光派出所是一段未曾斷裂過的記憶。

台西海口庄派出所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昭和6年(1931)所興建的海口庄派出所在日治時期為虎尾郡役所轄下之警察機關,民國88年因臺西分局不敷使用而需改建,當時險遭拆除。後在各方的爭取之下於民國95年登錄為雲林縣文化資產。不過雖然被指定為歷史建築,但海口庄派出所正處於原規劃新建台西分區所在處的中心,因此海口庄派出所雖得以保留,但須向前挪移二十公尺,以利於台西分局的興建工程。

林內坪頂遺址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民國87年3月,中研院劉益昌在進行的「集集共同引水工程地區遺址實地調查評估計畫」調查工作中,團隊人員在林內鄉坪頂村茶園裡所發現了一處遺址,是茶農無意間以怪手翻耕整地,暴露出大量遺物和豐富的文化層堆積。此一發現引發學界、文化界以及雲林縣政府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