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藝術與人文

廖文和布袋戲團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這張照片是在2004年拍攝,廖文和應邀參加雲林縣政府國際偶戲節的活動所留下。廖文和出道並不算早,他在1976年(民國65年)成立布袋戲團,當時可以說是布袋戲的全盛時期,布袋戲從內台戲走進攝影棚,風靡大街小巷。不過有上坡就有下坡,而廖文和的布袋戲團成立正好在布袋戲的下坡剛開始時。

廖文和布袋戲團五穀先帝廟演出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這張照片拍攝於2000年(民國89年),不過確切的時間不清楚,地點則是在土城的五穀先帝廟,應是廟裡辦謝平安邀請廖文和布袋戲團來演出。對台北、新北的民眾來說,很少見到布袋戲有那麼大的戲臺,光是搭出來就很吸引人,也無怪廖文和布袋戲跑遍全國南北二路都能受到注目。

太日樂集與柯鐵虎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日本剛統治臺灣時,不時遇到台灣人的抵抗,其中最有名的是「抗日三猛」,也就是簡大獅、林少貓和柯鐵虎。柯鐵虎是雲林古坑人,也是最令日本人頭痛的人物。雲林大屠殺與斗南歸順式屠殺事件都跟鐵國山柯鐵虎有關。

轎前吹與蘇仁義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古早恭迎雲林北港媽祖出廟的陣頭叫「馬陣吹」,是北港的鼓吹樂師們慶祝媽祖生日組成,富有特色的藝陣。鼓吹隊的藝師會戴狀元帽,穿布馬和黑色長筒布鞋出陣,但馬陣吹的演出者逐漸老化凋零而由「轎前吹」所取代。據蘇仁義藝師說,轎前吹是從「馬陣吹」中截取出一部份,也就是說規模較小,但精神不變。

清代傳統木偶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這是在雲林縣2004年舉辦的偶戲文物展中展出的清代傳統木偶,也就是這些木偶都有上百年以上的歷史,而照片就是當時展出時所攝。對於多數人來說,接觸到的布袋戲大多是在民國5、60年之後,那時剛興起布袋戲走進攝影棚內,新興閣鍾任壁在中視演出「小神童李三保與花鼓女」,黃俊雄則在台視演出「雲洲大儒俠」,雲林兩位大師,洲派與閣派在電視台捉對廝殺。

太日樂集海神音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由張呈遠作曲的海神音一推出就受到高度的關注,也成為太日樂集日後常演奏的曲子。雲林各地的媽祖文化形塑出雲林的文化底蘊,從這裡衍生各種工藝匠師,廟會藝陣相互編織成民間的藝術與傳統習俗,從過去影響到現在。北港朝天宮、西螺廣福宮、福興宮,水林和土庫的順天宮,斗南的順安宮以及其他媽祖廟無一不是在地人民的精神寄託與文化根源。

民國75年雲林之夜邀請函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本件雲林之夜邀請函是由北港華星印書局蘇明堂老闆所藏,早年印書局承接了許多公部門的印刷業務,如選舉選票、預算書…等,當年此邀請函是委由華星承印,蘇老闆特別留下一張,做為歷史見證。

邀請函是以北港朝天宮為主視覺,蘇老闆說,這是結合照相製版和傳統網版印刷-即利用網格的大小及密度來表現印刷色彩的濃淡、明暗、深淺…等變化印製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