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古坑鄉

古坑鄉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古坑鄉在東寧王國時期為原住民奇冷岸社和斗六門社游獵、火耕的社域所在地。到了康熙二十三年(1684)台灣納入清帝國版圖,初始原屬諸羅縣轄屬,乾隆五十三年(1788)更名為嘉義縣轄屬,直到清光緒十三年(1887)析分設置雲林縣,當今古坑鄉境,基本上就各聚落而言分屬斗六堡、他里霧堡和打貓東堡管轄。

黃耕子

條目撰寫者 施朝祥

黃耕子老先生出生於日治時期大正6年(1917)於現今古坑鄉高林村。他15歲時到三菱體系的東山會社做小工,在荷苞山早仔寮種鳯梨。18歲時,東山會社又分出圖南株式會社,他開始在荷苞山區種咖啡,23歲被派至六斗坑工作站,升任為正式擔當常夫,負責咖啡苗圃及開墾,3年後又被派往苦苓腳(桂林村),負責種植茡麻及製造繩索的工場。 民國34年廠方原本要派他前往台東種咖啡,但尚未成行日本即宣布投降,二戰結束。

永光派出所宿舍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永光派出所成立於昭和1年(1926),一開始稱為雲林辦務所崁頭厝警察官吏派出所,派出所後方的宿舍則是建於昭和8年(1933),為巡查部長宿舍。日治時期派出所設有壯丁團,協助治安、防火,功能類似現在的義警或義消。目前派出所仍有警員辦公,對古坑居民來說,永光派出所是一段未曾斷裂過的記憶。

228事件樟湖之戰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228 事件中歷時最久,也是最後一場戰役都跟陳篡地有關。當時陳篡地率領民軍撤退到古坑 樟湖,在桶頭先與整編二十一師相戰,後又遭遇 145 旅驅散,成為 228 的最後一役。回歸當 時 228 事件發生時,陳篡地出面組織民軍,一方面維持治安,另一方面攻打虎尾機場。當國 民政府支援部隊以優勢武力逼近斗六時,陳篡地率眾退往古坑樟湖山區,並與臺中鍾逸人派 來支援的部分民軍會合。

古坑永光菸草收納場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台灣從日治到國民政府來台對於煙草實施完全專賣制度,因此從選種、栽培、種植、收購、倉儲管理都有一套嚴謹的規定。根據古坑麻園文史工作者劉義岳的說法,當初公賣局會派人來抽檢,種植數量是一開始就確定的,田間如果多一株煙草都要拔掉,可見當時的規定相當嚴格。 台灣菸草納入了專賣制度是從明治38年(1905年)開始,為了控制菸草品質,日本也在各地設立葉菸(煙)草收納場,戰後公賣局則改名為買菸場或輔導站。

萬年峽谷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萬年峽谷位在雲林縣古坑鄉草嶺風景區附近的溪谷中,介於草嶺村與樟湖村之間,因清水溪支流石鰻坑溪穿越谷地,因此舊稱石鰻峽谷。石鰻坑溪由東向西注入清水溪,水流經年累月地穿鑿與細磨岩壁致使地層出現多樣的紋理層次,凹凸與色澤,在河谷中可見一連串大小不一的壺穴、急流、瀑布及深潭等天然地形景觀,呈現秀氣的峽谷景緻。而兩岸的化石密集層,間夾貝類、海膽、有孔蟲等化石,且以海扇貝類所占比例較多。

古坑菸樓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菸樓」又稱為「煙焙」、「煙寮」,戰後公賣局規定,菸農必須將菸葉烘乾後,依等級交貨。因此採收菸葉後,必須乾燻,而菸樓就是用來乾燻之用。雲林縣由於是菸葉種植的重要產區,因此菸樓並不罕見。早期的菸樓泰半是以土角厝建成,結構則分成煙燻室、貯藏室、晾曬室、燃料室等。燻菸是門大學問,必須控制溫度,而且柴火不能中斷。烘焙菸葉一輪大概需要七到八天,每批次都有基礎採收面積,約為二到三分地左右。

古坑大湖口百姓公廟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古坑鄉永光村有一名為「大湖口」的聚落,湖,是盆地之意,其地名由來為聚落的東南方有一開口向西北方的盆地,而大湖口剛好位於盆地的入口處,緊鄰大湖口溪。位於大湖口聚落,縣道199和縣道210(光華路)交界處的百姓公廟是古坑鄉目前所知最古老的有應公廟,最早以石板搭建的石頭廟,現外觀為民國87年由信徒所增建,形成廟中廟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