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斗六市

斗六遠東戲院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斗六遠東戲院原址在於斗六市中華路、永康街與內環路之間的路段,在電影院工程竣工開幕之時,應是當時整個雲林縣內最大的戲院,亦曾風光一世,也是許多雲林人的記憶。但最後終不敵電影業的蕭條,經營每況愈下,最後只得結束營業。電影院目前已完全拆除。 遠東戲院由曾經擔任過雲林縣議會議長、斗南源和戲院總經理的蕭茂霖所創設。

斗六戲院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雲林縣境內最早興設的劇場,極有可能為設於斗六街的斗六戲園。根據「漢文臺灣日日新報」大正 10 年(1921)2月4日當日的報導提到,斗六戲園近日內將告竣工,並訂於新年期間聘請「支那劇團」作為開幕演出。這座斗六戲園應即是其他日文新聞報導中所說明的斗六座,該劇場位在今日的斗六圓環一帶。日治時期的大正、昭和年間,經常有傳統戲劇與新劇的演出。

陳林氏寶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陳林氏寶,清同治13年(1874)4月16日出生於斗六,12歲從文秀才林慎恩研究漢學,20歲時嫁給其夫婿陳成。在清朝重男輕女之年代,能夠從秀才就學,便已是一件非常不得了的事情。 24歲時,其夫陳成病故,陳林氏寶於是回到娘家,並投入農業,經略獨立營生。明治31年(1898),陳林氏寶將經營農業所獲收益,用來投資木材及膠灰﹝燃料﹞,又購買家屋及大批田地。

鄭芳春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鄭芳春先生(1858-1923)為斗六海豐崙人,出生於咸豐8年 (1858),自幼好學,精通精史,於光緒15年(1889)考中雲林縣學秀才,與黃紹謨、吳克明合稱「斗六三秀才」。 清朝時代,鄭芳春曾協助辦理雲林縣建城工事,斗六堡和溪州堡清賦作業,以及聯庄保甲事務。

廖文絹

條目撰寫者 施朝祥

廖文絹為第15世張廖族人,在斗六堡溝仔埧208番(江厝仔)立戶興家,父親廖日尚,生於咸豐2年(1852)年11月18日,卒於昭和7年(1932)年1月11日,享壽81歲。光緒21年(1895),中日甲午之役結束,中國將設省不久的台灣割讓給日本。

廖心悶

條目撰寫者 施朝祥

斗六巿江厝里廖廍在傳統上分成三個部分,竹圍仔、頂廍、下廍,三個家族的後代,其中頂廍的開基祖先廖心悶。廖心悶出生不詳,只知在乾隆年間,卒於道光23年(1843)9月11日。廖心悶的父親廖平穆,對廖平穆僅知其生於康熙年間,卒於乾隆間。

林克明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林克明,字用賓,福建詔安林家巷人,康熙15年生,家貧輟學,生活簡樸,於康熙52、53年間,決定東渡拓荒,與薛應瑞、蔡麟、楊逞等人一起來台,擇地開墾。林克明於內林一帶(今梅林)建茅舍以居,為人克勤克儉,受到當地其他墾戶擁戴為墾首。等到規模稍具,於是攜帶妻小來台,共同開墾發展。 林克明未墾內林之前,內林一地為窮鄉僻壤、荒蕪之地,史書記載即使當地土著亦不太出入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