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日治時期 (1895~1945)

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辦公總部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虎尾總廠,舊稱虎尾製糖所,位於臺南州虎尾郡虎尾莊,即是現在的雲林縣虎尾鎮,全國三大糖廠之一。明治39年(1906)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設立虎尾製糖所,第一工場於明治42年(1909)正式開工,每日壓榨甘蔗量為1,700公噸;第二工場興建於大正元年(1912),每日壓榨甘蔗量為1,600公噸。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在大正13年(1924)擴充第一工場產能,此時壓榨能力提升至4900公噸。

北港復興鐵橋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北港復興鐵橋,又名北港溪鐵橋或復興橋,興建於明治44年(1911)為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北港製糖所屬鐵道橋樑之一,是一座工字梁組合鋼梁與下承式鋼鈑梁橋混合型式的橋梁,橋跨越北港溪,銜接北港和嘉義新港,時稱為「嘉北線」,早年負責運送甘蔗、糖蜜等原料,並兼辦客運業務,曾於國民政府時代改建與延建,為南北平行預備線的一段,目前停用廢棄而且已遭洪水沖斷中間部位,已被雲林縣與嘉義縣政府分別指定為歷史建築。

北港糖廠土間厝車站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水林鄉土間厝車站建於日治時期,原為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北港製糖所鐵道支線車站,除載運甘蔗外,也擔任本地居民往返北港的交通運輸工具,後因公路運輸興起,嘉義客運取代了鐵道運輸,而貨車也成為載運甘蔗原料的運輸工具,因此鐵道支線於民國60年代正式停駛,也意味著糖廠鐵道逐步走入歷史之中。

斗南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倉庫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近年來,雲林縣政府將斗南車站北側站後興建的廢棄倉庫打造成他里霧文化園區,提供國人假日休閒旅遊的好去處,但鮮有人知,在車站南側仍擁有兩棟日治時期所興建的紅磚倉庫,外牆上隱約可見「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倉庫」等字樣。日治時期所出版的「寫真帖─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一書,有收錄這兩棟倉庫的照片,名稱為「台灣工場他里霧倉庫」。

西螺林振聲故居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林振聲(1889-1956),號孤島一粟,為西螺紳商林廣合家族後裔。明治二十二年(1889)出生於日治時期嘉義廳西螺堡西螺街五五O番地,明治四十四年(1921)考入新潟醫學專門學校醫學科,大正四年(1915)九月一日畢業後,同年十月即獲得日本內務大臣所核發的醫師執照(第三七一七一號),為台灣籍醫生的第一人。林振聲曾在廈門任日本醫官,之後回到西螺出生地開設醫院。

早期採收甘蔗畫面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荷蘭人的「巴達維亞城日記」1624 年 2 月記載「蕭壠產甘蔗」,這是明確記錄臺灣在當時已 經知道種植及利用甘蔗。而在荷蘭統治時期,荷蘭東印度公司招募漢人來到臺灣耕種,並且 鼓勵漢人種蔗製糖,根據楊彥麒「台灣百年糖紀」的考證,1638 年時來臺的漢人已有 1 萬多 人,當時臺灣所生產的糖約有 90 萬斤。

土庫事件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從日本明治初期到大正年間,各地武裝抗日事件不斷,大正元年(1912)當時嘉義廳土庫支廳轄境下的大埤頭區役所再度有假託宗教信仰,號召民眾舉事抗日,史稱「土庫事件」。土庫事件係因曾在玄天上帝廟擔任乩童的黃朝與年約53歲的黃老鉗兩人經常被日人與地方勢力欺壓,日久積怨,又受到辛亥革命成功的影響,遂想藉由宗教信仰起事。

斗六歸順式大屠殺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1900年後的鐵國山雖然已經逐漸式微,但化整為零的游擊戰方式仍令日人頗為頭痛。因此日本利用斗六廳參事李昌、林月汀、吳克明、張水清等一干地方仕紳勸誘抗日首領下山歸順。在雙方談好的條件下,歸順式在1902年5月25日上午九點分別於斗六、林杞埔、崁頭厝、土庫、他里霧以及下湖口等地舉行,參加者包括抗日游擊領袖張大猷、張呂良、劉榮、張雍之、遠萬值、沈藤、張總與其部屬等共計有266名。

簡義武裝抗日事件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明治 29 年(1896),臺灣總督府為了要掃蕩柯鐵、簡義(簡精華) 為首的武裝反抗勢力,派兵進駐雲林支廳斗六街。當時率兵的島田 少佐進剿簡義盤據勢力,即位在當時庵古坑庄的橫路莊。島田少佐 從大莆林(今嘉義縣大林鎮)率軍往北包夾,與當時雲林守備隊長 木庭上尉會合之後,兩路會師合攻「倒孔山」,並逐步深入到義軍 首領簡義盤據的橫路莊。日軍不但沒有剿滅簡義,反而讓他遁入更內山。

二二六事件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興建於日治昭和十四年(1939)用來招待日本高等官員的招待所「涌翠閣」,據虎尾當地的耆老所言,昭和十四年天皇曾再度來臺,並且夜宿於此。不過如果查閱相關史料,昭和天皇除在大正年間以身為「裕仁皇太子」的身分與太子妃來過台灣之外,就未曾再踏上這塊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