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濁水溪

阮蔡文詩作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濁水溪的水系流路在日本政府完全修建堤防將之固定之前,長期皆仍處於十分不穩的狀況,溪流時常氾濫,主要幹流數度更換,名稱更因此甚為混淆。因此康熙年間派駐來台參將阮蔡文,曾著有一詩描述濁水溪主支流間流量不穩定之情景:「東螺虎尾之分派,北流西折而聯界。去年虎尾寬、今年虎尾隘。去年東螺乾、今年東螺澮。大宗盛時支子依,支子若強大宗壞。餘流附入阿拔泉,虎尾之名猶相沿。阿拔之源阿里山,虎尾之源水沙連。

新草嶺潭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古坑鄉草嶺地區因為地質不穩定,在歷史上曾多次因山崩而攔截濁水溪支流清水溪,導致阻斷溪水形成堰塞湖,最後因天然壩體的潰決而消失。明治31年(1898)連日豪大雨導致中部嚴重水患,史稱「戊戌水患」,一般認為即是因為上游草嶺堰塞湖崩潰所致。 昭和16年(1941)因為「中埔大地震」再度形成草嶺潭,並且存在10年之久。民國40年陸軍第七十五軍工兵團奉命開鑿嘉義縣梅山至雲林縣草嶺的公路。

林內濁水水力發電廠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大正9年(1920)總督府土木工程技師八田與一規畫在曾文溪流域上游興建「烏山頭水庫」,開鑿多條圳渠聯通曾文溪、北港溪、濁水溪等幾大水系。當時為了因應烏山頭水庫和嘉南大圳相關工程所需的電力,因此遂利用濁幹線引水道在雲林縣林內鄉規劃設計興建發電所,將所發的電力輸送到烏山頭水壩工地,當時命名為「濁水水力發電所」。濁水水力發電所在大正10年(1921)開始興建,大正12年(1923)完工啟用。

雲林文獻 第五十六輯

條目撰寫者 鍾芷羚

「雲林文獻 第五十六輯」係由劉銓芝策畫,陳益源主編,雲林縣政府發行,收錄研究論文、文資概況與雲林文史研究。研究論文有四篇,分別為潘是輝<「雲林縣采訪冊」之研究──成書背景、版本、作者與文字差異>;陳羿君<「做客事」──雲林詔安客區域中「做功德」儀式專家之源流探究>;陳正雄<雲林布袋戲「豬八戒娶親」的編演探討──以黃海岱、李國安藝師的演出文本為例>;黃儒柏<雲林縣鹿場課圳修築沿革史>。

探索古雲林的環境變遷與拓墾過程

條目撰寫者 鍾芷羚

<探索古雲林的環境變遷與拓墾過程>收錄於「雲林文獻 第五十四輯」的研究論文類別,由李春景撰寫。作者嘗試以地理環境和人文歷史探討雲林從17世紀荷蘭時期到清末光緒年間設縣的歷史,藉以釐清當今雲林縣所在區域範圍在荷西時期、鄭氏東寧王國時期,以迄清末光緒年間雲林設縣的地方發展與沿革史觀。

韋恩颱風災情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民國75年(1986)8月,出現了一個名稱韋恩的颱風,打破許多台灣氣象史上的紀錄。8月22日清晨從濁水溪口登陸,是臺灣氣象史上首次由中部登陸的颱風,造成雲林、彰化、南投、嘉義、澎湖五縣市嚴重災情。當時韋恩活躍於南海北部及菲律賓海西部,生命期長達23天,登陸臺灣2次,臺灣中央氣象局一共發布3次的海上、陸上颱風警報,其路徑錯綜複雜,甚至有人戲稱可拆開看成3個圓圈和1個數字8。

雲林縣鹿場課圳修築沿革史

條目撰寫者 鍾芷羚
鹿場課圳興修於嘉慶元年(1796),係由西螺街三塊厝庄王有成等數位富戶合資興建,水源取自濁水溪,時稱五百甲圳,灌溉西螺和莿桐地區40多個村莊,可說是非常重要的埤圳。道光年間曾有地方惡豪強佔鹿場課圳溪頭,勒索筏費、破壞埤圳,任埤水外溢,致使下游無水灌溉。當時驚動官府,除捉拿禍首嚴辦之外,更勒石嚴禁此類情事,石碑名為「西螺嚴禁破埤害課碑紀」,現立於雲林農田水利會西螺工作站。

縣定古蹟雲林縣林內濁水水利發電所調查研究及修復再利用計畫

條目撰寫者 鍾芷羚
縣定古蹟雲林縣林內濁水水利發電所調查研究及修復再利用計畫係由雲林縣政府文化局主辦,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協辦,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城鄉發展暨環境規劃中心執行,希望將林內濁水水利發電所變成能夠讓民眾更加了解台灣發電歷史並且成為一個永續經營的空間。

國民小學教師自編鄉土教材系列7螺陽風華

條目撰寫者 鍾芷羚

雲林縣鄉土教材運動一開始很重要的推手是北港的笨港文教基金會,其中的靈魂人物陶慧芳與陳三郎,帶動北港地區探索研究的風氣,把鄉土歷史文化資訊建構起來,推動北港地區鄉土教材教師研習營活動,把一些對鄉土文化有興趣的老師網羅進來,逐步推動鄉土教材編撰。幾年之後庵古坑文史協會高銀河推動古坑鄉各個小學自己鄉土教材的編撰,促使整個古坑鄉的中小學都有自己的鄉土教材,最後在雲林縣成為一股風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