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北港糖廠

金黃鼠耳蝠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金黃鼠耳蝠,活躍於臺灣中部地區,尤其雲嘉南平原區域闊葉林帶,最早在同治元年(1862)由R. Swinhoe於今日高雄境內發現。北港、水林當地耆老因其棲息樣態呈現倒吊習性,從1900-1920年代開始便稱其為倒吊蓮、倒吊鈴。除此之外,因金黃鼠耳蝠的象徵、外觀還有習性,也被稱為黃金蝙蝠或媽祖蝠。近年,在諸多學者深入研究,臺灣族群該屬一獨立亞種,亞種名為flavus。

北港糖廠大眾公園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因總督府殖產局新渡戶稻造博士提出〈臺灣糖業改良意見書〉與〈臺灣糖業獎勵規則〉,獎勵資本家興建新式製糖工場。此時,位居北港溪畔因歷經早年戰亂和多次洪患,總督府藉由「舊慣調查」、「土地調查」加上地籍測量,將諸多無主收歸國有,提供糖場設廠。

口湖烏麻園驛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過去,雲林縣有虎尾、北港、斗六、龍岩四座糖廠,五分車鐵道縱橫交織在平原上,宛若人體的微血管,隨著糖業沒落,許多車站和鐵道遭到拆除,僅剩虎尾驛、烏麻園驛和少許的招呼站、旗站仍孤獨的矗立在鄉間,其中,烏麻園驛為北港糖廠「嘉義線」鐵道的延伸線──「烏麻園線」的終點站。

南北平行預備線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南北平行預備線,簡稱南北線,為台糖位於臺灣中南部數段輕便鐵路的合稱。該線係因台糖在1950年時受到國防部的要求,興築一條臺中至高雄的戰備用鐵道。台糖當時因已接收日治時期所遺留的糖廠,而各糖廠有其762mm軌距鐵道網,但未全部相連,因此負責整合串連旗下的鐵道。由於台灣地形的關係,河流多為東西走向,原有各糖廠鐵道受阻於河流,因此南北線主要工程即為興建跨越各大溪流的橋樑。

北港糖廠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北港糖廠,舊稱北港製糖所,位於台南州北港郡,現屬於雲林縣北港鄉。明治43年(1910)時日人小松楠彌等人以資本三百萬圓創立北港製糖株式會社,壓榨能力1,000噸製糖工場。大正4年(1915)併入東洋製糖會社,定名為北港製糖所,並擴建廠房。昭和2年(1927)被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併購,並擴充產能2,000噸,成為大日本製糖旗下產能僅次於虎尾製糖所之製糖工場。

北港復興鐵橋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北港復興鐵橋,又名北港溪鐵橋或復興橋,興建於明治44年(1911)為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北港製糖所屬鐵道橋樑之一,是一座工字梁組合鋼梁與下承式鋼鈑梁橋混合型式的橋梁,橋跨越北港溪,銜接北港和嘉義新港,時稱為「嘉北線」,早年負責運送甘蔗、糖蜜等原料,並兼辦客運業務,曾於國民政府時代改建與延建,為南北平行預備線的一段,目前停用廢棄而且已遭洪水沖斷中間部位,已被雲林縣與嘉義縣政府分別指定為歷史建築。

北港糖廠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民國 60 年對台灣糖業可以說是一個既光榮又辛苦的年代。台灣在戰後物資短缺,但是在日本 統治時期所留下的製糖設備與技術,讓台灣在這段時間糖產量的出口屢達高峰,不但為台灣 賺入巨額外匯,同時也創造就業機會,安定社會發展。 不過在當時國際糖業已經逐漸復甦,台灣糖業面對國際市場更嚴厲的挑戰,但在另一方面台 灣亦邁向工業發展,勞動力需求大,在農村地區逐漸出現勞動力短缺的現象。

北港糖廠 相關建築設施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明治43年(1910)日人小松楠彌等人以資本300萬圓在北港創立北港製糖株式會社,並設立壓榨能力1,000噸製糖工場。隨著設置現代化製糖工場,如工場本體建設、辦公廳舍、倉庫、鐵路設施等,亦同步規劃員工住宅、俱樂部以及住宿的植栽綠蔭。大正4年(1915)北港製糖株式會社發生財務危機,併入東洋製糖會社,定名為該社北港製糖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