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北港鎮

王東燁詩作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日本在昭和 12 年(1937)推動皇民化,廢漢學,禁方言,不過在這波文化禁令下,卻有一種文化逃過一劫,那就是詩社。為何日本會同意詩社以及漢詩?一個理由是台灣總督府也喜歡詩這種文學體,但另一個比較可信的理由則是為了籠絡台灣的知識份子。因此台灣詩社在當 時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冒出,而詩社間的互訪與贈詩也成為當時文人雅士的一種慣習。 這兩首詩皆為王東燁所做。

北港義民廟義民公普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清乾隆 52 年(1787)「林爽文事件」波及當時嘉義縣笨港市街,地方上人民安全遭受威脅, 於是透過仕紳糾集鄉勇保衛家園。但這些鄉勇義軍在農曆 5 月 30 日遭到林爽文陣營夜襲而 陣亡。北港義民廟正殿後方所埋葬者便是這些鄉勇義軍,而正殿左右兩側的義民塚則為道光 年間「張丙事件」與同治年間「戴潮春事件」殉難的鄉勇。

北港復興鐵橋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北港復興鐵橋,又名北港溪鐵橋或復興橋,興建於明治44年(1911)為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北港製糖所屬鐵道橋樑之一,是一座工字梁組合鋼梁與下承式鋼鈑梁橋混合型式的橋梁,橋跨越北港溪,銜接北港和嘉義新港,時稱為「嘉北線」,早年負責運送甘蔗、糖蜜等原料,並兼辦客運業務,曾於國民政府時代改建與延建,為南北平行預備線的一段,目前停用廢棄而且已遭洪水沖斷中間部位,已被雲林縣與嘉義縣政府分別指定為歷史建築。

北港糖廠土間厝車站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水林鄉土間厝車站建於日治時期,原為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北港製糖所鐵道支線車站,除載運甘蔗外,也擔任本地居民往返北港的交通運輸工具,後因公路運輸興起,嘉義客運取代了鐵道運輸,而貨車也成為載運甘蔗原料的運輸工具,因此鐵道支線於民國60年代正式停駛,也意味著糖廠鐵道逐步走入歷史之中。

北港糖廠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民國 60 年對台灣糖業可以說是一個既光榮又辛苦的年代。台灣在戰後物資短缺,但是在日本 統治時期所留下的製糖設備與技術,讓台灣在這段時間糖產量的出口屢達高峰,不但為台灣 賺入巨額外匯,同時也創造就業機會,安定社會發展。 不過在當時國際糖業已經逐漸復甦,台灣糖業面對國際市場更嚴厲的挑戰,但在另一方面台 灣亦邁向工業發展,勞動力需求大,在農村地區逐漸出現勞動力短缺的現象。

北港集雅軒為蔣介石祝壽活動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民國 43 年台北士林一帶的慈諴宮與當時擔任士林鎮鎮長的北港人丁雲霖發函邀請集雅軒前 往其宮廟會所,為即將到來的蔣介石總統 68 歲華誕慶生,表演的戲碼為八仙獻壽,集雅軒特 別大陣仗同時演出兩棚子弟戲的盛況,至今仍為集雅軒成員及相關人士所津津樂道。 關於丁雲霖北港人士有個說法,據傳丁雲霖為士林一帶的大地主,他把土地捐給蔣介石作為 士林官邸使用,也因為如此,他被指派出任士林鎮長。

集雅軒表演畫面

條目撰寫者 陳建安

集雅軒為北管團體,源自北港北管子弟戲團和樂軒,係在咸豐年間,由地方人士蔡及、陳真、 吳石等 12 人加笨港媽祖繞境活動而發起組成,是笨港頗有名氣的北管子弟戲團。通常集雅軒 出陣參加的主要活動有每年元宵以及農曆 4 月 18、19 日北港朝天宮的媽祖遶境,5 月 12 日水 仙宮的關聖帝君祝壽,5 月 29 日北港義民廟的義民公普度以及 6 月 24 日北港集雅軒西秦王爺 誕辰。

北港草山家之墓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北港劉厝里媽祖湖公墓裡有一座建築格外醒目的墳墓,墓碑為日式柱狀造型,前方還安置了一對日式石燈籠,其上書寫「草山家先代蔡氏之墓」,落款時間為昭和17年(1942)桐月重修。墓碑的其中一面另書寫了北港菜堂-慈德堂的由來和蔡家的發跡故事。

北港水道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日治時期的北港為台南州北港郡役所之所在地,工商業發展繁盛,市街快速膨脹,加上每年絡繹不絕的進香人潮,飲用水頗感不足,因此興起新設自來水道之提議。

北港郡役所

條目撰寫者 李漢鵬

大正9年(1920)日本政府實施地方制度修正,頒布「州廳郡市街庄改正」,原本的北港支廳改制為北港郡役所,設立之初仍沿用北港支廳辦公廳舍使用,但頗覺狹隘,遂於大正15年(1916)計畫另築新廳舍,但遲至昭和4年(1929)始動工興建,並於翌年完工落成啟用。而原先位於朝天宮媽祖廟後方的「舊北港郡役所」則轉為「北港街役場」的辦公場所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