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口湖外傘頂洲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口湖外傘頂洲

雲林縣外海最西側,臺灣海峽上的離岸沙洲,自清領臺灣初期,首見文獻者為濁水溪出海口的「海豐島」。然而許多研究者卻總將「海豐島」和「外傘頂洲」兩者混淆。外傘頂洲一詞最早見諸於總督府明治31年(1898)「明治版臺灣堡圖」,當時極北為「統汕洲」,極南為尖山堡新港莊「外傘頂洲」。「外傘頂洲」實乃指外海的沙汕,亦即指「外汕頂洲」之意涵。

不過,晚近研究者將明治34年(1901)總督府委由日人T.Obanawa測繪,禮密臣編輯《福爾摩沙圖》,位於東石外海三個沙洲誤認為「外汕頂洲」雛形,顯然與更早測量局測繪者有極大差異。西部濱外沙洲成因為綜合潮汐、沿岸流和東北季風日積月累所致。尤其早先濁水溪主流尚由北港溪、西螺溪注入臺灣海峽,每年豪大雨夾帶大量泥沙在出海口逐漸淤積。

原本旺盛堆積作用在明治44年(1911)因著手進行溪流束流整治,輸砂量年均銳減約10萬立方公尺。二戰後,雲林外海的海豐島、外傘頂洲、統汕洲外、箔子寮汕再度因興建攔砂壩、水庫,而輸沙量銳減。在沙量減少和洋流影響下,迫使原本外海面積最大海豐島沈沒消失,最北端沙汕向內陸飄移。「外傘頂洲」每年依舊往西南漂移,遂又被稱為「移動的國土」。

摘要
<p>雲林縣外海最西側,臺灣海峽上的離岸沙洲,自清領臺灣初期,首見文獻者為濁水溪出海口的「海豐島」。然而許多研究者卻總將「海豐島」和「外傘頂洲」兩者混淆。外傘頂洲一詞最早見諸於總督府明治31年(1898)「明治版臺灣堡圖」,當時極北為「統汕洲」,極南為尖山堡新港莊「外傘頂洲」。「外傘頂洲」實乃指外海的沙汕,亦即指「外汕頂洲」之意涵。</p><p>不過,晚近研究者將明治34年(1901)總督府委由日人T.Obanawa測繪,禮密臣編輯《福爾摩沙圖》,位於東石外海三個沙洲誤認為「外汕頂洲」雛形,顯然與更早測量局測繪者有極大差異。西部濱外沙洲成因為綜合潮汐、沿岸流和東北季風日積月累所致。尤其早先濁水溪主流尚由北港溪、西螺溪注入臺灣海峽,每年豪大雨夾帶大量泥沙在出海口逐漸淤積。</p><p>原本旺盛堆積作用在明治44年(1911)因著手進行溪流束流整治,輸砂量年均銳減約10萬立方公尺。二戰後,雲林外海的海豐島、外傘頂洲、統汕洲外、箔子寮汕再度因興建攔砂壩、水庫,而輸沙量銳減。在沙量減少和洋流影響下,迫使原本外海面積最大海豐島沈沒消失,最北端沙汕向內陸飄移。「外傘頂洲」每年依舊往西南漂移,遂又被稱為「移動的國土」。</p>
是否開放
免費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