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全臺首座伏流水集水廊道崁頭厝圳

條目撰寫者 施朝祥
全臺首座伏流水集水廊道崁頭厝圳

崁頭厝圳是日治時期興建的第一座伏流水集水廊道,最大特色是在大湖口溪床中建造4座進水豎井,豎井四周有礫石等濾料把地表水過瀘後流入暗渠,再匯流到灌溉渠道。崁頭厝圳最早始建於清乾隆20年(1755),當時引大湖口溪之水入圳以供灌溉;到了明治30年(1910)5月之前,仍舊延襲原先所採取的一般取水方式,水源來自大湖口溪,但因源於山稜挾峙山谷之中,每遭颱風豪雨山洪,便將原先的圳道送水渠道與以毀壞,甚至河床平時無水流,但遇洪水便遭砂石埋入進水口。

構築堰提之做法所面臨的嚴重挑戰在於雨季過後大量淤沙阻塞取水口,甚至後來崩壩潰決危機;因此昭和12年(1937)乃重新更改設計為進水塔之豎井於溪床之中,並以暗渠通過溪床底部以連結原有水路;因取地表雨季降水逕流滲透補助,使得枯水期可利用所蒐集潛流增灌80公頃第一期作,而成一年兩作區。

戰後為加強取水需求增加農作面積,分別在民國38年和41年增建集水暗渠各一座,長50公尺,以鋼筋混泥土築集水井一處,而後再此4座集水豎井予以週邊連結,使得供水量增加並擴大灌溉面積至485甲之多,除此之外更可供應附近崁頭厝庄民生日常用水。

摘要
<p>崁頭厝圳是日治時期興建的第一座伏流水集水廊道,最大特色是在大湖口溪床中建造4座進水豎井,豎井四周有礫石等濾料把地表水過瀘後流入暗渠,再匯流到灌溉渠道。崁頭厝圳最早始建於清乾隆20年(1755),當時引大湖口溪之水入圳以供灌溉;到了明治30年(1910)5月之前,仍舊延襲原先所採取的一般取水方式,水源來自大湖口溪,但因源於山稜挾峙山谷之中,每遭颱風豪雨山洪,便將原先的圳道送水渠道與以毀壞,甚至河床平時無水流,但遇洪水便遭砂石埋入進水口。</p><p>構築堰提之做法所面臨的嚴重挑戰在於雨季過後大量淤沙阻塞取水口,甚至後來崩壩潰決危機;因此昭和12年(1937)乃重新更改設計為進水塔之豎井於溪床之中,並以暗渠通過溪床底部以連結原有水路;因取地表雨季降水逕流滲透補助,使得枯水期可利用所蒐集潛流增灌80公頃第一期作,而成一年兩作區。</p><p>戰後為加強取水需求增加農作面積,分別在民國38年和41年增建集水暗渠各一座,長50公尺,以鋼筋混泥土築集水井一處,而後再此4座集水豎井予以週邊連結,使得供水量增加並擴大灌溉面積至485甲之多,除此之外更可供應附近崁頭厝庄民生日常用水。</p>
是否開放
免費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