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義德埤導水路

條目撰寫者 沈沐蒼
義德埤導水路

義德埤於斗南鎮將軍里興築貯水堰堤,其導水路所延伸形成的綿密圳路因日治時期縱貫鐵路開通,而以暗渠圳路進入斗南鎮市中心,因此今在市區仍能見早年清領時期水渠兩側的磚造結構。在地人一般慣稱「新埤」,乃是相對於俗稱「舊埤」的他里霧埤。

即使是當地耆老亦對義德埤不甚瞭解,僅曉得地籍為義德段。若查閱戰後雲林縣農田水利會與清領與日治時期諸多文獻對於「義德埤」的敘述,當中《雲林農田水利會志》記載清嘉慶16年(1811)水源引自崙仔溪,最初是由大東莊沈卯生等160多人集資開設。輔以「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當中《公共埤圳規則》有關義德埤的記載,舊稱「他里霧番仔埤」,於明治41年(1908)因具備公共性而被認定為公共埤圳,並更名為「義德埤」。又對照清康熙年間諸羅縣令周鍾瑄主纂《諸羅縣志.水利篇》:「他里霧番仔埤在他里霧社,康熙五十年,莊民合築。」康熙50年(1711)漢人先民入墾他里霧社初期向當地原住民取得土地拓墾權,並興築埤圳引水灌溉。

從上述相關史料,不難發現,兩者名稱演變,足以說見證早年漢人先民進墾斗南鎮內初期「原漢關係」的變遷,以及因「贌耕制度」業佃關係,所導致原住民與漢人間「番大租」的消長。

摘要
<p>義德埤於斗南鎮將軍里興築貯水堰堤,其導水路所延伸形成的綿密圳路因日治時期縱貫鐵路開通,而以暗渠圳路進入斗南鎮市中心,因此今在市區仍能見早年清領時期水渠兩側的磚造結構。在地人一般慣稱「新埤」,乃是相對於俗稱「舊埤」的他里霧埤。</p><p>即使是當地耆老亦對義德埤不甚瞭解,僅曉得地籍為義德段。若查閱戰後雲林縣農田水利會與清領與日治時期諸多文獻對於「義德埤」的敘述,當中《雲林農田水利會志》記載清嘉慶16年(1811)水源引自崙仔溪,最初是由大東莊沈卯生等160多人集資開設。輔以「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當中《公共埤圳規則》有關義德埤的記載,舊稱「他里霧番仔埤」,於明治41年(1908)因具備公共性而被認定為公共埤圳,並更名為「義德埤」。又對照清康熙年間諸羅縣令周鍾瑄主纂《諸羅縣志.水利篇》:「他里霧番仔埤在他里霧社,康熙五十年,莊民合築。」康熙50年(1711)漢人先民入墾他里霧社初期向當地原住民取得土地拓墾權,並興築埤圳引水灌溉。</p><p>從上述相關史料,不難發現,兩者名稱演變,足以說見證早年漢人先民進墾斗南鎮內初期「原漢關係」的變遷,以及因「贌耕制度」業佃關係,所導致原住民與漢人間「番大租」的消長。</p>
是否開放
免費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