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林佩瑩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林佩瑩

現年50歲(2019年)之林佩瑩女士現任山線社大、平原社大、雲林科技大學之春仔花授課講師,是纏花方面的工藝師。纏花又名春仔花距今已有四百餘年歷史。早期在閩南廈門一帶製作,從明朝嘉靖就有女孩子做春仔花,當時皇帝會賜花給予官員,官員在晉朝拜見時會簪花,女生為了要裝飾自己,透過容易取得之線、紙、鐵絲甚至縫衣服的線也可以纏繞,後期傳至台灣做成了紅花,使用於喜慶宴會,台灣當時各戶做法不同,通常纏花技術只會傳授給自己女兒。台灣在進入工業社會後,此工藝逐漸失傳。 台灣目前有陳惠美女士被宜蘭列為我國無形文化資產纏花工藝技術保存者。林佩瑩從民國98~99年在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台北分館向陳惠美學習。並將「編織」與「蝶胡巴特」的技巧運用在整體工藝的設計上。林佩瑩在民國102年贏得雲林縣文化藝術獎第九屆雕塑工藝類首獎。之後經常受邀至日本、上海、北京各地參展,也是國內三大展五湖四海宴的常客。過去仕女會自己做纏花到廟裡拜拜時獻給神明,又稱為供佛花。這項傳統工藝因為耗時、耗力,因此學習的人不多,已逐漸式微。對林佩瑩來說,教導以及製作纏花是為了延續這項傳統工藝的生命。 雲林第一事件

國家文化記憶庫分類
時間分期
摘要
現年50歲(2019年)之林佩瑩女士現任山線社大、平原社大、雲林科技大學之春仔花授課講師,是纏花方面的工藝師。纏花又名春仔花距今已有四百餘年歷史。早期在閩南廈門一帶製作,從明朝嘉靖就有女孩子做春仔花,當時皇帝會賜花給予官員,官員在晉朝拜見時會簪花,女生為了要裝飾自己,透過容易取得之線、紙、鐵絲甚至縫衣服的線也可以纏繞,後期傳至台灣做成了紅花,使用於喜慶宴會,台灣當時各戶做法不同,通常纏花技術只會傳授給自己女兒。台灣在進入工業社會後,此工藝逐漸失傳。 台灣目前有陳惠美女士被宜蘭列為我國無形文化資產纏花工藝技術保存者。林佩瑩從民國98~99年在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台北分館向陳惠美學習。並將「編織」與「蝶胡巴特」的技巧運用在整體工藝的設計上。林佩瑩在民國102年贏得雲林縣文化藝術獎第九屆雕塑工藝類首獎。之後經常受邀至日本、上海、北京各地參展,也是國內三大展五湖四海宴的常客。過去仕女會自己做纏花到廟裡拜拜時獻給神明,又稱為供佛花。這項傳統工藝因為耗時、耗力,因此學習的人不多,已逐漸式微。對林佩瑩來說,教導以及製作纏花是為了延續這項傳統工藝的生命。 雲林第一事件
性別
國籍
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