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廣納雲林多元文化詞條,重建文化自信

已有 3049 筆數位資料

清代傳統木偶

條目撰寫者 許逢麟
清代傳統木偶

這是在雲林縣2004年舉辦的偶戲文物展中展出的清代傳統木偶,也就是這些木偶都有上百年以上的歷史,而照片就是當時展出時所攝。對於多數人來說,接觸到的布袋戲大多是在民國5、60年之後,那時剛興起布袋戲走進攝影棚內,新興閣鍾任壁在中視演出「小神童李三保與花鼓女」,黃俊雄則在台視演出「雲洲大儒俠」,雲林兩位大師,洲派與閣派在電視台捉對廝殺。

那時的戲偶無論偶頭的木工雕刻與造型,以及戲偶的服飾都比清代傳統木偶來的華麗。照片中戲偶偶頭的木雕可以看出較為簡單。右邊這一尊戲偶有國劇臉上的花臉,應該是比較接近晚清時的作品。左邊從服飾來看,似乎是武生。此外三尊戲偶衣服雖以單一素色為主,不過衣服上仍有花紋變化,足見當時還是很講究。

雖然知道布袋戲在台灣的發展甚早,不過多數台灣人對布袋戲的印象都來自60年代的那波布袋戲熱,對於之前的戲偶和歷史只有知識上的認知。因此對於這些古早戲偶在視覺上的衝擊也就特別印象深刻了。

國家文化記憶庫分類
時間分期
摘要
<p>這是在雲林縣2004年舉辦的偶戲文物展中展出的清代傳統木偶,也就是這些木偶都有上百年以上的歷史,而照片就是當時展出時所攝。對於多數人來說,接觸到的布袋戲大多是在民國5、60年之後,那時剛興起布袋戲走進攝影棚內,新興閣鍾任壁在中視演出「小神童李三保與花鼓女」,黃俊雄則在台視演出「雲洲大儒俠」,雲林兩位大師,洲派與閣派在電視台捉對廝殺。</p><p>那時的戲偶無論偶頭的木工雕刻與造型,以及戲偶的服飾都比清代傳統木偶來的華麗。照片中戲偶偶頭的木雕可以看出較為簡單。右邊這一尊戲偶有國劇臉上的花臉,應該是比較接近晚清時的作品。左邊從服飾來看,似乎是武生。此外三尊戲偶衣服雖以單一素色為主,不過衣服上仍有花紋變化,足見當時還是很講究。</p><p>雖然知道布袋戲在台灣的發展甚早,不過多數台灣人對布袋戲的印象都來自60年代的那波布袋戲熱,對於之前的戲偶和歷史只有知識上的認知。因此對於這些古早戲偶在視覺上的衝擊也就特別印象深刻了。</p>
媒體類型